2021年6月22日微軟(MSFT)股價上漲至265.51元,成為繼Apple之後,美國第二家市值達 2 兆美元的公司。2011年微軟股價約26元,經過十年,股價成長超過十倍,在這瘋狂求新求變的科技圈,微軟也不是一路順遂。

PC&Mac的瑜亮之爭
曾經,我也是Windows 95的愛用者,但自從被那iBook那晶瑩剔透的外型、超有質感的OS X作業系統吸引後,就再也沒有回去用過PC和Windows了(整整20年)。當然,我是那個年代的少數,2006年Apple推出「Hello, I’m a Mac…And I’m a PC…」那支逗趣的廣告出來之後,才讓Mac的市占率慢慢的提升到了5%左右(關鍵是開始使用Intel製造的CPU,可同時使用OS X及Windows系統),九零後或零零後的小朋友,應該無法想像當年幾乎是沒有人在用Mac電腦的,全部都是PC和Windows的天下,微軟幾乎壟斷了個人電腦整個作業系統的市場。
在2007年1月9日深夜,我在實驗室邊寫paper邊連線看Steve Jobs推出了第一代的iPhone,至此之後Mobile幾本上就是Apple的天下了,微軟也有出過手機要進入移動端的戰爭,甚至砸72億美元併購了Nokia,但你有印象它的手機叫什麼名字嗎?我是一點都不記得了。
從個人電腦、手機作業系統,微軟市佔率節節敗退,而早在2010年就切入雲端市場,推出Azure,完整性和市場推廣又不及Amazon的AWS,而後又有Google GCP緊緊追趕,幾乎只剩下Office是大家還會買的產品了,連IE都被嫌到不行。但它是如何翻轉戰局、成為現今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公司呢(雖然目前還是輸給Apple)?
2014年可以說是微軟最慘之時,手機完全是蘋果iPhone與Android的天下,微軟的視窗系統在手機的市佔掉到不到4%。這時,Satya Nadella上任執行長,開啟了微軟的復興之路。

重新定位 轉換戰場
原本就是微軟雲端部門的負責人Satya Nadella,接下CEO後,開始改變微軟過去各部門互相指責的文化,他說:「合作才能創造共好,擴大客戶群,而企業應該帶給客戶方便,不應為了自尊,把顧客推開。」,要善於人合作,並將微軟核心商業價值定位在企業雲端服務上,幫助客戶真正的成功,甚至不惜於過去的競爭對手合作。
和Apple合作Office軟體,就像當像Mac同時可安裝OS X及Windows的開放策略;和Google多年來的專利控訴,他認為法律訴訟是一種惡性競爭,無法讓微軟及整個產業進步,所以他便和 Google 執行長桑德爾.皮查(Sundar Pichai)達成和解;和臉書合作,讓Minecraft遊戲可以在FB的虛擬實境裝置Oculus Rift上運作,即使它和微軟的HoloLens屬於競爭關係。和對手Linux的紅帽公司(Red Hat)合作,讓使用紅帽的企業用戶也能使用Azure雲端。和亞馬遜在雲端市場上競爭激烈,但為什麼微軟和亞馬遜不能在其他領域合作?比如說,亞馬遜推出的Amazon Fire平板,預設搜尋引擎就是微軟的Bing。
一系列的開放合作,讓它的Azure及Office滲透到各行各業裡,成為企業在佈署網路應用服務過程中的核心作業系統,對,不是Windows,而是Azure。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報告,2021年第一季,全球雲端基礎設施服務市場規模年增35%至418億美元,首度突破400億美元大關。Amazon AWS以32%營收市佔率位居龍頭,其次是微軟Azure的19%,Google Cloud以7%名列第三,全球公有雲市占率的變化如下:

微軟雖然輸了移動終端(Apple iPhone)、輸了網路搜索(Google Search)、輸了社群平台(Facebook IG)、輸了公有雲(Amazon AWS),但在企業端多年打下來的Windows Server江山、企業工作軟體Office,則成為它能反敗為勝的支點。企業雲端和一般公有雲服務最大的差異是在企業本身有很多資安、權限、混合雲管控,而企業原本就熟悉的Office上雲端變成Office365、以前的SharePoint變成Teams作為同仁溝通協作工具、以前的.Net framework變成PowerApp和PowerBI、以前的帳號認證權限控管的Windows Server Active Directory變作Azure AD,讓企業運作流程的每個環節,都有微軟的存在。因此,雲服務在微軟營收中的占比則成長快速:

以企業雲端為核心,不僅發展上下游的相關應用,也透過併購和投資擴大生態系,包括併購了LinkedIn、GitHub、Minecraft、Skype、Nokia等,而投資在網路安全則超過十億美元,擁有超過3000位網路安全專家,把原本裝在PC的所有軟體、流程、權限管理系統全搬上雲端,而財星五百有近95%企業使用Azure,顯示其在企業雲端領域的領先地位。
大象也會飛的財務數據
歷年來微軟的財務皆穩健成長,也幾乎都符合市場預期,營業利潤也以雙位數成長。

2021財年第三季財報揭露了在疫情之下,企業急需數位轉型的需求強勁,帶動了相關業務的成長。收入為417.06億美元(同比增長19.09%),淨利潤為154.57億美元(同比增長43.76%),每股收益為1.95美元,而被視為業務主力的智慧雲(Intelligent Cloud)部門,收入為151.2億美元,同比增長23%,幾個成長幅度較高的產品線如下:
- 公有雲服務Azure收入增長 50%
- Dynamics 365收入增長 45%
- Xbox內容和服務收入增長 34%
- LinkedIn收入增長 25%
以這樣的成長股來看,35倍的PE不算太高(2021年6月),與其他同類型的科技類股相比也僅在均值左右,尤其在疫情影響之下,企業勢必要擴大的雲端應用的佈局,未來一兩年內,應該還是可期待它的穩健成長。

領導者的思維 決定企業成敗
Simon Sinek的「無限賽局(The Infinite Game)」提到,商業就是不折不扣的無限賽局,在現代的跨界商業環境中,你不知你的對手在那?他們何時加入?怎麼樣才算擊敗他們拿到第一?商業世界的賽局沒有終點。有趣的是,他的書中也提及了當年的蘋果和微軟,2006年,時任微軟執行長的Steve Ballmer認為他們家的Zune的功能全面,能打敗當時的iPod,不只執行長,Sinek發現當年的微軟全體上下其實都是這樣的心態,把Apple當成競爭對手,在市場上爭奪市占率,比誰的營業額或淨利率高,並沒有花太多心力和時間去客戶要的是什麼,或發想未來的創新。隔年,Apple的iPhone降臨了,改變了整個戰局,五年之後,iPhone的全球銷售量超過了微軟所有產品的總和!
Bill Gates當年為微軟創立的願景:「讓每張桌子、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台電腦」,是幫助更多的人、組識成就更多。而後Steve Ballmer則著重在「有限賽局」的勝負及盈虧,失去了當年顛覆全球工作者數位化的前瞻性思維。還好,Ballmer的繼任者Satya Nadella重新點燃了微軟的希望,在他寫的「刷新未來」中提到:「科技很吸引人沒錯,但更吸引人的是其設計者深切的狂熱。所以,一間公司的靈魂到底是什麼?我指的不是宗教上的靈魂,而是最自然而然的那種。那是內心的聲音,能激發我們、指引方向,讓能力得以適性發揮。我們最獨特的個性是什麼?微軟的靈魂就是為他人賦能,不只是個人,也為他們所建立的學校、醫院、公司、政府單位、非營利事業等組織。 我們存在,是為了打造出可以為他人賦能的產品,這是全體員工都希望賦予產品的意義。」
是的,Nadella讓微軟再度回到「無限賽局」的思維了。
結論:可長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