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忠謀喊出:全球化已是末路!我們除了幫台積電擔心成本增加、找不到人或去台化議題之外,對創業者或投資者來說,可能更需要關注自身企業的下一步發展策略!
貿易壁畾、綠能缺乏及糧食危機,全球供應鏈已面臨多變、不確定的斷鏈危機。哈佛大學教授Willy C. Shih指出:「公司要面臨的挑戰,就是在不減損競爭力的情況下,讓供應鏈更具韌性。」
市場端的在地生產
筆者認為區域化勢在必行,各地(或區域)自產自銷的狀況將發生,因為過去在全球找最低生產成本的全球化路徑將成過去式,在地緣政治衝突、疫情和烏俄戰爭後,各國意識到,核心產品或戰略物資是不能挾手於他人的,例如能源、疫苗或晶片,否則將時時面臨供斷的風險。
但又不可能什麼都自己來,所以區域的聯盟會產生,或(政治)價值觀一致的成為戰略夥伴,例如Chip4、CPTPP等,要最小化核心物資掌握在他人之手。因此,企業將被要求落地市場端,可能用設新工廠、合資或投資的形式,就是要看到在該地生產才安心。這時成本或效率不是優先考量了,而是安全的備份備援,就如同正落地美國亞利桑納州的台積電一樣。
而台積電的上下游供應商呢?肯定也要一同前往,才能形成真正的產業聚落,不去的,可能就要被面臨換掉的風險。在不遠的未來,對於台灣的許多上市櫃公司、中小企業或新創公司,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如何加速國際佈局,如何台灣+1,如何台灣+10!。
全球營運的挑戰
這次的國際化,並不是只增加行銷或業務單位,僅負責在全球各地接單,台灣生產,再運送至各地,而是需要將技術、人才、設備,Clone一份到當地市場,並和當地的供應鏈合作,確保生產及物流不會中斷。當然,這樣的營運成本絕對提高,企業需要有不同的發展策略因應之。
首先是落地的方法,全台灣很少公司能像台積電如此霸氣的自行投資400億美元蓋新廠,大部份的企業需要思考如何保持核心能力,在世界地各找合作夥伴,以求具成本效益下,同時落地生產。也就是全球拓展方式需要更靈活,可轉化為服務出口或投資形式,因物流會被政治、運費、關稅所影響,只有與當地資本或企業合作,進行在地生產,才能更快或有效率的服務在地。
再來是數位化佈局,建置企業雲端總部,各地生產:生產製造的流程、參數、營業祕密都會儲存在雲端,各地依據各國法規、喜好、市場,配比出最適化商品,也就是數位化生產流程,所以智慧工廠勢在必行,以節省生產成本,甚至使用AR/VR作教育訓練或線上即時操作。因此,流程中能邏輯化、系統化、數據化的部份全部都上雲端,地端就只操作生產設備、進行市場在地化為主。
最自動化生產的特斯拉,已是如此操作了,為了歐洲市場,在柏林設立超級工廠,為了中國市場,在上海也設立超級工廠,在過去自動化不發達的時候,這樣的擴張成本是很高的,但如把工廠升級為機器後,就可以Clone多台機器到世界各地去。這樣的場景不會只發生在製作業,其他供應鏈也是如此,例如Netflix,其用網路影音平台掌握了全球用戶喜好、推薦算法和說故事的流量密碼,並用投資當地劇本的方式,讓在地的導演和演員,依Netflix的流量密碼,拍出當地的Netflix劇集,如魷魚遊戲、華燈初上等,一樣可以叫好又叫座,Netflix僅掌握流量的核心技術,全球化的佈局則開始仰賴當地的傑出團隊,並從資本層面進行合作,取得雙贏。
跨國企業面對ESG的挑戰
美國、歐盟、日本等大市場國家,最快將在2024年開始徵收碳稅,碳中和可說是未來十年的主旋律,不論是出口到歐美市場,或在當地生產,只要你要賣進該市場,都會面臨到碳稅。而如果企業在許多國家設廠、合資,自然就要符合當地的環保政策,而在地生產就要面臨當地的法規、政策問題,因工廠肯定有廢水、廢棄物排放等問題。如果只是把現有的工廠生產模式搬到當地,很可能不符當地的法規,或要被課徵很多碳稅,是在落地生產前,就要先仔細評估的問題。
台積電落地美國最被大家質疑的就是,在當地找得到如台灣工程師勤奮耐操的員工嗎?美國的平等就業法、反歧視法等,相對台灣嚴格許多,對台灣要到歐美設廠的公司,必須提高自動化生產流程,才能維持競爭力,台積電肯定早就作好規劃了,其他的供應鏈廠商和合作夥伴呢?是否作好準備了。
說到底,ESG其實就是開發中國家邁向已國發國家的必經之路,不能再只是用便宜人力壓低營運或製造成本、企業對環境或社會外部成本也應要內部化,而職工的召募、薪酬、福利等,就需符合當地的文化和法規,而最重要的公司治理,是成為跨國公司後重大挑戰,面對更多的利益關係人、各國的商事法、併購法,更需要法務及董監事人員注意營運風險。
未來的商業環境越發多變、複雜,企業應提高數位化程度,並盡早為ESG作準備,才有機會能成為世界級的永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