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環保署《氣候變遷因應法》擬定的碳定價工具,預計使用碳費向企業徵收,2024年將先針對排碳大戶開始,逐年拓展徵收範圍,如企業自身還沒作好碳排查、減碳規劃或執行,那企業的稅後淨利可又要再往下掉了。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表示,台灣目前的排放量而言,其中1.2億噸來自電力業的排放(由經濟部《電業法》管制),另1.45億噸的排放由環保署管制,依目前普遍預估一噸的碳排放將徵收300元的碳費,初期將有500億元的規模。而目前歐盟使用的另一種總量管制的模式,排放交易機制(EU ETS),可能在市場較為成熟之後再行規劃導入,讓排碳大戶可向減碳有成者購買碳權,由市場進行定價和交易,但目前台灣企業認知和流程未完備,無法立即上路。
而這兩年很多企業已開始進行碳排查,這是第一步,根據企業生產的產品、企業的用電、員工差旅費用、採購的原物料或設備等,需計算經營一間企業會產生多少的碳排放!知道之後,更重要的是第二步,如何減碳,才能減少要繳高額的碳費。
環保署也推廣企業以碳抵換機制(Carbon Offsets)的「自願減量專案」,目的就是讓企業有意願的使用ESG相關的解決方案,例如使用再生能源、循環材料等,將企業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不能再只是計算公司內部的收益,而要把企業對這個社會或環境的成本,也要計算進去。同時,也限定只有真的需要買碳權的公司能進場購買,避免變成金融商品的操作。
舉例而言,2022年「廢車回收一站通」上線公佈:「舊車換電動機車減碳媒合平台,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每輛1500元、新竹縣環境保護局每輛2000元(限新購電動機車車籍在新竹縣),每輛機車2.3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歸屬收購方。」之前電動機車的補貼主要由政府支持,未來可由需要買碳權的企業出錢,購買社會上其他能減碳的業者或個人。
國外也有案例指出,類似的產品在不同的製程和用料上,將造成巨大的環境成本差異。如2018年,百事可樂的銷售額是可口可樂的兩倍,但百事可樂每年的環境成本是18億美元,遠低於可口可樂的37億美元,主因為用水差異,可口可樂的用水量卻是百事可樂的三倍。在過去的年代可能只要公司收入大於內部成本即可獲利,但未來可能要把外部成本也估算進去才行。
因此,企業應即早思考如何在營運的過程中,將任何可能有高碳排的生產流程或採購降低,並提高任何能支持ESG相關產品或服務的綠色供應鏈,台灣也有許多新創公司已著力開發相關服務,列舉幾個如下:
Commeet 費用核銷及碳盤排自動化平台
所有企業都有費用核銷的困擾,包括員工代墊款、拿紙本發票、主管簽核、財務對帳、甚至出差的碳足跡計算,個別看都是很小的事,但可能花每位同仁每月2小時處理以上鎖碎事物。Commeet提供一站式SaaS服務,從支付、核銷、請款到碳足跡計算Scope 3全部自動化了,簡省公司人力的同時,把碳盤查一併作好了。(延伸閱讀:Commeet)
配客嘉 台灣首家推行電商循環包裝新創
台灣一年有2億件的電商包裝,使用一次性的紙箱造成極大的浪費,紙箱回收重製的過程也需耗能,同時紙張成本也逐能上漲,環保署亦規劃2026年資本額1.5億以上電商平台須逐步達15%以上的循環包裝,配客嘉Package+提供能循環使用30~50次的包裝,且使用廢料回收材再製,達成循環減碳,一舉數得。
永訊智庫 數據化執行永續報告書
協助企業將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資料數位化,做出更永續的商業決策,涵蓋各式報告框架GRI、SASB、DJSI、CDP等標準,並提供全台3,401本CSR報告關鍵字搜索,協助TCFD、SROI等專案系統化的評估,為企業盤點內外部永續相關資源源,節省製作永續報告書的時間和人力成本,達成永續辦公室數位轉型之目標。(延伸閱讀:永訊智庫)
企業未來的挑戰,將不是因減碳而減少多少的成本或碳費,而是永續發展議題如何成為企業的競爭力!例如IKEA的永續發展戰略,將規劃2030年前,全面使用再生或可回收材料,使其可改變用途、可修復、可再利用、可再售和可回收,並將每種產品的碳足跡減少70%,除了降低碳成本,消費者也更願意購買永續發展的商品或服務。
距台灣徵收碳費也只剩下一年左右,企業要加緊評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