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巨變下的新創破局思維

昨天很難得因友人邀請到易到用車創辦人周航先生來台分享。

大陸創業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只能山不轉路轉了。我自己的體會也是,十年前去中國發展,當時三十多歲的我在那已是老創,普遍CEO都是二十初頭,當時還有個不到25歲的小伙子余佳文,作個超級課程表App,融了上千萬美金,說隔年要給員工分紅一個億,市場之熱難以想像,但現在不要說新創公司了,連巨頭都不一定能那麼強勢了。

中美關係是在2014年達到頂峰(我也就是在那年進大陸創業),據悉那時還有條北硅線(北京到硅谷),承載了當時互聯網科技的半邊天,時至今日,全球開始弱化中國角色,也不過幾年時間。

最珍貴的還是一批曾在這段時間創過業、經歷過高速成長、甚至有賺到錢的一批菁英創業家,依然充滿熱情和創造力,還有解決大市場問題的能力,只是以前在中國市場本身足夠大的狀況下,其實沒想要去全球找機會,現在變天了,各種往外發展的方式也應運而生,只是不在自己的主場,到客場打球哪就是另一回事了。

當然,中國還是有很強的供應鏈,給這些創業家底氣和後援,對應一些製造業體系不那麼強的國家,競爭優勢還是有的,不過也不一定會自己下場打球,也可以透過投資或併購方式,讓協助當地新創出頭。

會議中比較有趣的是,對比美、中、台各自的創業環境及優劣比較,與會者們各有觀點,而我自己的看法是各地會適合作不一樣的題目:美國適合賺制定規則的錢、中國適合賺打破規則的錢、而台灣適合作穩形冠軍的錢。

美國容易通過普世價值、文化、甚至貨幣,高度整合各地資源和人才,形成綿密的網路,並且從中賺錢,例如美元SWIFT、低軌衛星、晶片技術等;而中國創業者喜歡大破大立,在既有的模式下走出一百條不一樣的路,然後再千團大戰、最後殺出血路定於一尊,例如微信、小紅書、Tiktok、Shein等Super App。

台灣呢?我覺得穩形冠軍就很適合,因台灣沒那麼幸運,沒有大的人口紅利槓桿、沒有大的資金槓桿、也沒有強的原物料、或願意開放金融及法規的政府,就只能靠硬實力打世界杯,這可能是最辛苦的一條路,但就像十年前互聯網大起之時,全球都要作C端品牌,沒人要作B端商品或代工,因網絡效應使估值差異太大,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近日有人比較Intel、AMD、Nvidia和TSMC的市值和淨利,大家才發現,原來規模化、國際化不是只有一種方式,如同Hermann Simon新書「隱形冠軍2.0」指出,台灣每百萬居民的隱形冠軍數為4.45,人均隱形冠軍數為亞洲第一!

簡單說就是不要羨慕別人有的,要看自己有什麼可發揮的強項,然後把它作到世界級的水準。

感謝AAMAxAVAxSIC協力完成活動舉辦

創業魂又回來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