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打誤撞

從我創業以來,一直聽到從大陸市場斷羽而歸的台灣新創公司,大部分的原因不外乎資金打不過當地對手、 被copy的太快、或學火不會沒底限的營銷模式,這也讓我一直不敢思考西進的可能,but who knows?去年意外地參加了一場北京的展會,打亂了原本的市場策略!

GMIC 2014 Beijing — 是我們一位行銷同仁提議參展,當時其實我是有些反對的,因為我們尚未對該市場有足夠的了解和明確的策略,後來說服我的原因是就算我們不切入中國市場,但亞洲其他國家的廠商也都會去,是滿大的盛會(約兩三萬人),以B2B的公司而言,是滿快能接觸潛在客戶的方式之一,所以就免為其難的答應了(差旅費和參展費對一間新創公司而言是很高的成本)。

幸運的是,我們入選了當年的G-Startup Top 10,甚至還拿下了Best Innovation Award,也因此很快地媒體及廠商開始找上門,我們也認真思考內地市場的可行性,後來也順利地進入了36氪的氪空間培育,又重新開始了一個new business。

一年後GMIC 2015又開始了,不僅讓我回想當初作的決定,如果那時沒聽同仁的建議,採守勢而護住既有市場,今天可能沒有機會看到更大的發展性。只用自己的框架思考是危險的,尤其為一個組織訂立發展方向時,更要多方評估,放下個人的偏好喜愛,才能用較客觀的主觀來作決定!

在北京上海跑了一段時日後,除吃的不太習慣外,和當地的人洽談作生意、召募當地的小伙伴、和政府交涉、面對市場競爭,老實說,我覺得沒多大不同,就像在湖裡游泳或在海裡游泳,方式是不變的,只是浪較大、水較深,能否游靠岸,還是要看真本事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