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引晴創辦人黃俊傑分享北京創業辛酸史。(記者郭芝芸攝)
中關村創業大街成新型網際網路創業新陣地。(新華社)
兩岸瘋搶年青人創業,繼馬雲、雷軍來台撒錢找青年創業後,也激起台灣企業界一片漣漪,Google、鴻海相繼成立創投基金,但資金、政府環境能否「撐」起台灣年青人的創業天空?一名���尋海外、最後落腳北京創業的台灣年青人、創意引晴創辦人黃俊傑認為,打造友善創業城市必須有4條件,多點天使、聯合辦公與住宿空間及吸取他國經驗、鬆綁法令。
黃俊傑在台北一場演講一語道破台灣落後的情況,「到北京才發現原來創業者都是90後,跟他同年齡的已經在排IPO」。
黃俊傑表示,起初也是從台灣開始,2013年因參加一場東南亞策展而起心動念海外創業,心想新加坡匯聚全球各國人才,若能在新加坡成功,就能被國際看見,因此2013年8月拿到天使資金後,9月即赴新加坡設立公司,申請隔天就立即通過核准,新加坡效率相當快,但也漸漸浮現問題。
黃俊傑指出,商品技術需要大量系統整合開發的人才,與新加坡金融調性不太符合。最後走遍美國、日本、東南亞,最後去年決定在北京落戶。
孵化器團隊都很拚
據他觀察,近幾年北京創業圈資源並不輸給先進國家的創業環境,除了創投資金或政府資金的挹注,也有很多創業成功案例,最後決定先透過參展去北京看看,北京每年、季、月都有大型展會,一場展會大概有三萬人參展,這是打入當地創業圈很好的機會。
黃俊傑指出,創業環境關鍵在於孵化器,「36Kr」是北京當地很有名的孵化器,座落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也包括三大不六等知名孵化器,由舊書攤改建而成的,進駐不但不收費、不分股份也不抽成,是非營利組織的孵化器,也提供VC、媒體等曝光。
除了市場之外,競爭者也很多,可能是海歸派或是百度、騰訊出來的年青創業者。他說,對北京創業者而言,創業不只是為了賺錢,更多是為了自我實現,孵化器裡的創業團隊都很拚,十一長假至少有一半的人都還在,因為進駐時間只有三個月,也就是三個月內就必須有具體成果。
黃俊傑也點破,北京創業者已追上台灣年青人的創新文化,追資訊的速度並未被網路屏蔽,各個都是翻牆高手,目前都是90後創業,其他同年齡的都已經準備IPO,競爭力不輸矽谷。
友善創業城4條件
觀察新加坡、日本跟北京的創業環境後,他說,要多一點天使資金、聯合辦公與住宿空間、吸取其他國家經驗及法令鬆綁等都是成為一個友善創業城市應該要有的條件。
~ from
2015年04月18日 04:10 中時電子報記者郭芝芸/專題報導